行业动态 | 2025-08-14

利用真空回流焊工艺攻克高可靠性电子组装中的空洞难题


1. 摘要

本文档详细阐述了焊接空洞(Voids)在表面贴装技术(SMT)回流焊过程中的形成机理及其对产品可靠性的严重影响。重点分析了真空回流焊(Vacuum Reflow Soldering)作为一种革命性工艺,其工作原理及在消除焊接空洞、提升焊点致密性和完整性方面的卓越效能。本文旨在为高可靠性电子制造领域的工程师提供理论依据和工艺解决方案。

 

2. 引言:空洞问题的根源与影响

焊接空洞是SMT焊接过程中困在焊料内部的微小气泡。其形成主要源于:

助焊剂挥发物:焊膏中助焊剂在高温下的气化。

PCB与元件焊盘氧化:氧化物与助焊剂反应产生气体。

 

镀层孔隙:PCB焊盘或元件引脚镀层中的孔隙残留空气。

 

温度曲线不当:过快的升温速率使气体来不及逸出。

 

空洞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热可靠性下降:空洞的存在减少了热传导的有效截面积,显著增加焊点热阻,导致芯片结温升高,影响性能和使用寿命。

 

机械强度不足:空洞会成为应力集中点,在热循环或机械振动下,裂纹容易从空洞处萌生并扩展,导致焊点失效。

 

电气连接不稳定:严重时可能影响电气连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对于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医疗设备及大功率器件(如IGBT、SiC模块)等领域,控制空洞率是确保产品长期可靠性的必要条件,通常要求空洞率低于3%-1%。

 

3. 传统回流焊的局限性

传统对流回流焊炉通过在常压下注入氮气(N₂)来减少氧化,虽能一定程度上改善空洞,但存在物理极限:

常压环境:炉腔内的大气压“压迫”着熔融焊料内的气泡,使其难以有效膨胀和逸出。气泡的浮力不足以克服焊料粘稠液体的表面张力。

 

工艺窗口狭窄:通过优化温度曲线(如延长回流时间、调整均热区)来减少空洞的方法效果有限,且极易引发其他问题,如元件过度氧化、PCB板翘曲、对热敏感元件的损伤等。

 

4. 真空回流焊的工作原理与工艺突破

真空回流焊技术在标准回流焊曲线的关键阶段——回流区峰值温度前后——引入了真空环节,从根本上改变了气泡的动力学环境。

 

 

 

5. 真空回流焊的优势总结

 

极低的空洞率:可稳定实现<1% 的空洞率,轻松满足最严苛的行业标准。

卓越的焊点质量:焊点内部结构更致密,机械强度和抗疲劳能力显著提升。

更高的可靠性:极佳的热管理性能,确保功率器件在长期严苛工况下的稳定性。

减少助焊剂残留:真空环境有助于挥发和抽取残留物,降低后续清洗难度和腐蚀风险。

工艺兼容性:完美适用于QFN/BGA/LGA、PoP、SiP(系统级封装)、2.5D/3D IC以及各类功率模块的焊接。

 

6. 应用案例:某车企功率控制器模块焊接

 

挑战:客户生产的一款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控制器,其主SiC功率模块焊接空洞率要求≤2%。使用高端氮气回流焊后,平均空洞率为5-8%,良率低下。

 

解决方案:采用我司 VRS 系列真空回流焊炉。

 

工艺参数:在245°C峰值温度时启动真空,在15秒内将腔体内真空度降至5 mBar,并保持15秒。

 

结果:X-Ray检测显示,焊点平均空洞率稳定降至0.8%,且分布均匀性极佳。产品通过严苛的热循环测试,客户良率大幅提升,顺利实现量产。

 

7. 结论与展望

真空回流焊并非简单替代传统回流焊,而是面向未来高端电子制造的战略性工艺升级。它直接解决了高可靠性焊接中最核心的空洞难题,为下一代电子设备(如更小尺寸的芯片、更高功率的模块)提供了可靠的互联保障。

选择真空回流焊,意味着选择更高的产品品质、更长的生命周期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